创造奇迹!这颗塞上“明珠”,世界瞩目→
人们常说,了解一座城
他们是横山老腰鼓中的欢快与激情
在榆林米脂县,什么这么热火朝天?
小米饼干、小米锅巴、小米粽子、小米咖啡、小米面包、小米面膜等近百种具有创新元素的新时代衍生品,借助乡村电商的东风送到了千家万户,甚至远销海外,实现了年销售收入3亿多元。非遗传统美食黄馍馍,也搭上了直播电商快车,令其“一馍难求”。
在大家的传统印象中,煤通常是“取暖”“发电”的代名词,但其实,煤还是个不折不扣的“超级魔法师”,它所变幻出的产品和原料其实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。用煤制作出的费托蜡,具有良好的增稠、润滑、抗水性和表面处理性能,用于化妆品、涂料、橡胶、制鞋、食品、医疗等多个行业。
在榆林,矿山也可以充满“智慧”,每小时可以装载5400吨煤,不仅实现了自动配煤、自动装车、自动压实等技术,还能给煤上“定妆喷雾”。
从智能矿山的建设,到精细化工的绚烂布局,榆林正以其独特的智慧,将煤炭从黑变白,智能化、数字化的黑科技,让智慧煤矿如虎添翼,真正实现五彩斑斓的黑。
1967年,石光银响应国家号召,放弃稳定工作,毅然投身毛乌素沙漠的治沙行列,为筹措树苗款,石光银把家里养的几十只羊和骡子都卖掉,在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下,一干就是40多年,硬是带着乡亲们,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,用5300万株(丛)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百余里“绿色长城”。
石光银曾说:“治沙已经成为我一生唯一要干的事业。只要我一天不死,我就要植一天的树,我的儿孙也要把这件事情继续下去。”
为守好爷爷石光银的治沙成效,石光银的孙子石健阳,从林学专业毕业后便返乡成为第三代治沙人,将学到的集约治沙、林区规划、树种更新、水源地保护等科学治沙理念落实到治沙一线。
今年是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》通过的第30周年,恰逢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纪念日,当地数千名志愿者自发参与义务植树,为我国“三北”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添砖加瓦。节目中,总台主持人刘仲萌和嘉宾郭涛也参与进来,为榆林种下一棵“希望之树”。
从“吃土”的荒漠之地,到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殊荣,榆林以不屈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,在治沙的疆场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,蜕变成了一座生机盎然的宜居之城。今日的榆林,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6%,林木保存面积达到了2360万亩,被固定或半固定流沙860万亩,相当于近4000个上海浦东机场,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,也让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“拴牢”流沙的省份,创造了
如今的榆林,犹如一颗镶嵌在陕北大地的璀璨明珠,绿色的光芒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治沙的辉煌成就,勾勒出榆林迈向高端化、绿色化、集约化之路的大美蓝图。
延伸 · 阅读
- 2024-11-14高频通信,塑料界的“特种兵”LCP潜力无限
- 2024-11-14探秘基因检测行业十大品牌:科技创新与精准医疗的融合
- 2024-11-13树立医者典范 礼赞大医精诚 访国宝级中医—周培富
- 2024-11-13紫光展锐与影目科技共创AI眼镜开放平台,重新定义智能穿戴
- 2024-11-12乐陵公路分中心深入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
- 2024-11-12博志金钻完成B轮融资 蓄势“芯”时代 聚焦半导体散热封装材料研发